心理健康|減輕壓力 情緒病就可不藥而癒? 心理專家拆解抑鬱症4大迷思!

心理健康|每個人都會經歷情緒高低起伏,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清晰分辨自己或身邊人是否出現情緒問題,而醫生會見患者及照顧者時,發現不少有關情緒病的誤解。其實只要對抑鬱症有足夠認識,用正確方式妥善處理,患者也可逐步走出「情緒困局」!

撰文:林震醫生|責任編輯:Chloe@Medical Inspire|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心理健康|減輕壓力 情緒病就可不藥而癒? 心理專家拆解抑鬱症4大迷思!

迷思一:抑鬱症其實只是一個情緒狀態,並未界定為醫學上的疾病?

不少人認為抑鬱是指「非常不開心」,只是受心理因素影響的情緒波動,但抑鬱症其實是一個與腦內分泌有關的生理問題,並非單純患者「鑽牛角尖」而致。抑鬱症是由於腦內分泌物出現異常,令神經傳遞物的活動失調。與其他疾病一樣,抑鬱症需要經過醫生專業臨床診斷,在醫學上亦被界定為疾病,醫生亦會按病情制訂治療方案。部分情況輕微的患者或會先接受心理治療,但一般患者均需配合藥物治療。由於各患者情況有別,當出現症狀時應盡快諮詢醫生意見,及早制訂適切治療,以免進一步演變成重度抑鬱症,甚至是頑治型抑鬱症。

迷思二:只要減輕壓力,抑鬱症可以不藥而癒?

迷思三:求診後會否如電影描述般需強制住院治療?

很多年前,藥物選擇較少,且起效時間較長,因此未能有效即時處理抑鬱症引發的緊急症狀,例如:嚴重患者產生的自殺念頭,導致以往治療需強制患者住院以便監察情況,並防止患者在外發生危險。但隨著近年醫學發展,現代治療方針以社區治療為主,讓患者繼續在原有環境生活,同時接受有效藥物治療,盡量讓他們過著正常生活。

迷思四:抑鬱藥物並沒有任何功效,只是「安慰劑」,即使服藥後有好轉亦只是心理作用?

抑鬱症的處理機制與糖尿病相似,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,如想管理好病情,就必須有效控制胰島素分泌;而抗抑鬱藥正正針對不同腦內分泌系統的機制,當中起效時間亦各有不同。抑鬱症的抗衡機制主要分成兩種:針對以血清素、多巴胺、去甲腎上腺素為主的傳統單胺系統,以及針對谷胺酸系統為主的新型噴鼻式藥物,由於起效速度較快,有助處理緊急狀況,可配合傳統口服藥物使用。而藥物並非只有單一功能,部分藥物可同時抗焦慮、提升動力及降低自殺風險等。惟傳統藥物需要一定時間發揮功效,以致患者以為藥物無效,誤解只屬「安慰劑」。

最後,患者在治療期間應給予耐性,跟從醫生指示用藥,否則治療依從性不足會影響病情。如有疑問應與醫生商討,尋找最合適的解決方法,在任何情況下亦不應自行停藥或減藥。

您可能也會喜歡…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